明宣德铜炉,口径34厘米,腹径33厘米,高26厘米,重16.29千克。造型为桥形耳,敛口,平沿,束颈,圆腹,腹下有三个乳状足,足内空,底外部楷书方形款“大明宣德年制”。铜炉端庄大气、古朴华美,具有很高的历史、艺术和科学价值,是难得的明代艺术精品。
在宣德三年初(公元1428年),宣宗皇帝收到了泰国王刺迦靄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“风磨铜”。这种铜出自泰国,是利用风动力磨细矿石后精选而得到的,铜含量比较高。宣宗皇帝便赦令工部及礼部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官员,利用贡铜铸造成鼎彝,以改善郊坛、太庙及内廷所陈设的鼎彝祭器。为保证宣德炉的质量,其中加入了金、银等十几种贵重金属,与铜一起经过了十多次的精心铸炼。古书记载普通的铜器经过4次铸炼就会现出珠光宝色,中国最为有名的宝剑干将莫邪也有过6次的铸炼,而宣德炉最少也要经过6次铸炼,精品可达到12次,这样炼出来的铜质细腻、纯粹、坚韧而有光泽,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。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冒襄在《宣炉歌注》一文中说到:宣炉最妙在色。假色外炫,真色内融,从暗淡中发奇光,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。宣德炉的色器最为高贵。宣德炉的铭款不论是小篆或楷书的“德”字,“心”上一横笔都被省略,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讳省的,由于德字的省笔特征,也被引为鉴定真伪宣德炉的凭据之一。
从宣德炉诞生至今,不知迷倒了多少达官贵人、文人墨客,无数的收藏家为之折服,又引出了许多故事和传说。宣德炉让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一个盛世王朝的荣辱兴衰,它精美绝伦,像落入凡间历经沉浮的精灵;它超凡脱俗,似划过夜空射出万丈光芒的流星,穿越了几百年的岁月,最终我们遇见了它,不经感慨这是何其的幸运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