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石器时代石研磨器,1972年发掘马家屲遗址时,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罐一起出土。它石质细腻,整体为长方体状,长7厘米、宽6厘米、高4.5厘米。研磨器顶部和底部中央,各有一直径2.3厘米的小凹坑。小凹坑里面残留有红色的矿物质颜料,经过化学分析,这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是赤铁矿的风化物——赭石,主要成分是氧化铁。赤铁矿是绘制彩陶的一种天然矿物质颜料,它在自然界中较为多见,容易获取,所以红彩就成了人们早期彩绘的主要选择。在大地湾一期的陶钵以及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彩陶壶上的红彩取样,测定结果显示:其显色元素为铁,显色物相就是氧化铁。不难想象,原始先民将颜料矿物采集来,先在较大的研磨器中研磨、筛选、过滤,使用时再用这种小型研磨器进一步精细研磨,然后调制成所需颜料。这种小型研磨器逐渐演变成后世的砚台,成为史前创造、被人类继承并沿用至今的文明工具。

榆中出土的这件石研磨器,充分说明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颜料混合、浓淡变化的规律,从而广泛用于图腾、陶器和岩壁绘画中。这件石研磨器是原始先民研磨矿物质颜料的成套工具之一,显得小巧玲珑而又精细异常,既美观又实用,为我们提供了原始先民研磨矿物质颜料难得的物证。它残留的色彩、使用的痕迹、沧桑的容颜,仿佛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,看到原始先民制陶彩绘的忙碌场景,看到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奋斗历程。